HuiAn HO
  • Writings
  • About
  • Contact
  • Writings
  • About
  • Contact

讓我們保持距離,所以明天可以擁抱彼此

17/3/2020

評論

 
​親愛的國民,這是一個不尋常的時刻。很多人感覺心裡不踏實;我們擔心我們所愛的人,我們的工作與未來。
 
首先最重要的是,我們會戰勝這個病毒。我在此呼籲大家,我們要表現理智,我們要團結。有時候理智需要極端的行動支持,現正正是這樣的情況。
 
我們現在務必要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我們要一起盡可能地減緩病毒傳播。所以,不管如何,待在家裏,避免跟別人接觸,試著用各種其它方式溝通、工作、還有幫助其他人。
 
請試著了解,所有的這些限制措施,都是必要的,請一定要遵守。
 
請不要說:我年輕力壯,所以這些不會發生在我身上;你應該說:好,我要做一個負責的人——為了我的家庭、我的爸媽與祖父母,為了長者,為了較為風險高的老弱族群,為了我的社群與我的城市,為了我的國家。

深入瞭解
評論

暫時斷絕社會接觸?

12/3/2020

評論

 
圖片
家裡的囤貨。何蕙安/攝影
大約是上午九點,Markus步出公寓大門的時候,下起了傾盆大雨,樹木都被狂風吹得有點歪斜。他走向腳踏車,又踱步回到屋內,覺得這是個徵兆。
 
出門之前,他看了不少有關COVID-19的分析文章與報導。
 
當武漢1月23日封城時,當天湖北省的新增病例為444例(姑且不論這來自中國政府的數字的可靠性),而根據事後確診數據推算,1月23日湖北應有至少2500人感染。昨天,德國的新增病例也來到了450起。湖北省人口約6000萬與德國的8300萬相當,Markus覺得,或許是採取行動的時候了。
 
他本來還猶豫不決,但看到那場大雨,他下定了決心。

深入瞭解
評論

特斯拉,歡迎來到德國

3/3/2020

評論

 
圖片
特斯拉工廠整地鳥瞰圖。何蕙安/攝影
​碎木機(Woodchipper)的長吊臂熟練地從地上抓起一把樹枝,直往傳送口送,上方宛如煙囪的出口瞬時噴出細碎的木屑,散落進車後方的貨櫃;後頭,伐木機充滿力量的夾手握住樹幹、一把鋸斷,然後像削甘蔗似的刮去細枝樹皮並裁成相同長度,結束。流暢地像首詩。
 
忙碌的機具在圍籬的另一側來來去去。隨著伐木機的步伐,這種在德國隨處可見、枝幹細長宛如紅鶴腳的針葉木一根、一根地倒下。轉眼間,工地內的臨時道路旁高高堆起了整理好的木幹。來往的大卡車載走裝滿木屑的貨櫃。
 
砍樹現場緊鄰著市外道路,那裡不是人們散步會經過的地方,只有車輛會通過。但「路過」的人們站在道路邊的空地,隔著馬路觀望。不少人拿出手機拍照。
 
「真是不可思議啊!」一位男子走過時輕嘆了一聲。「爸爸,樹幹是怎麼變成木屑呀?」一個男孩大聲的問道。
 
當日晚間,YouTube上已有人上傳無人機的空拍照。跟工地一角一景相比,從空中往下鳥瞰的景象更是震撼。那天只是特斯拉(Tesla)整地的第三天,大片樹林已變得光禿。

深入瞭解
評論

拔地而生的美術館 Art Museum Born of Nature

7/1/2020

評論

 
圖片
生態美術館SFER IK Museion中的Museion一字,源於古希臘文μουσεῖον與拉丁文museum。取其原意,希望打造一個思想的神廟與殿堂,提供冥想、沈思與啟發的空間,而不單是物件與作品的陳列室。

Museion comes from the ancient Greek word μουσεῖον and the Latin word museum, which refer to a place sacred to the Muses. It is hoped that the ecologically-friendly SFER IK Museion can serve as a sanctuary for meditation, thinking, and enlightenment and not just an exhibition space. 

深入瞭解
評論

信者恆信:逆火效應存在嗎?

9/12/2019

評論

 
圖片
你曾有類似經驗嗎:你告訴與自己政治立場不同的親友,他支持的政治人物說過的某段話並不正確,這位親友會怎麼反應呢?欣然感謝你的更正?還是會全力為他辯駁?當人們面對挑戰自己信念的觀點或證據時,其信念強度是否會不減反增?這個2010年由美國學者提出來的「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可能讓事實查核員很傷腦筋。

沒錯,如果有逆火效應,代表事實查核者費盡心力破解了錯誤資訊,公告出去後,反而會讓原本就不相信該訊息、或是查核結果牴觸其理念的人們更加堅信這個錯誤訊息的真實度。「事實查核」究竟是否對社會有益?還是反而會擴大對立?

這邊先透露一下英國查核機構Full Fact對於「逆火效應」的研究結果:逆火效應其實非常罕見,並不是常態。

深入瞭解
評論

再見,COUP

26/11/2019

評論

 
圖片
柏林街頭一角,可見到多台COUP機車停放。攝影/何蕙安
​當我昨(25)日看到柏林共享機車服務商COUP宣布於12月中終止服務,我走向冰箱,無聲地開了一瓶啤酒。
 
才三歲多的COUP,使用的是台灣電動機車Gogoro。COUP在2016年夏天率先且獨家將Gogoro引入歐洲。對我而言,引入的還有家的感覺。
 
今年8月,Gogoro才在桃園開始共享機車業務GoShare,氣勢如虹地一路進北上;比原廠還要早三年就進軍共享機車市場的COUP,卻在同年的冬日隕落。

深入瞭解
評論

Markus的語言之路

5/11/2019

評論

 
圖片
Credit/ Hui-An HO
​2012年秋天,Markus受一位韓裔同事邀請,飛到韓國參加他的婚禮。那是Markus第一次到亞洲,與歐洲截然不同的城市氛圍多彩絢爛。儘管路上、菜單上的文字宛如天書,Markus什麼都看不懂,但泡菜、烤肉與拌飯非常美味,那是一種嶄新的滋味與體驗,他為此深深著迷。
 
還沒回到德國,Markus已決定要學習韓文。

深入瞭解
評論

倫敦怪物補給站 Monster Supplies in London

30/10/2019

評論

 
圖片
Photo/ @daveroswell
​位在東倫敦的「霍克斯頓街怪物補給商店」,外觀就像一家英式茶館,瓶瓶罐罐在沿著牆面而建的木櫃裡排列地整整齊齊。但踏入商店前可要三思,別忘了瞄一眼門口的「溫馨提示」:歡迎人類入內,但後果自負。

​In East London is Hoxton Street Monster Supplies. From the outside, it looks like an English-style tea shop. Inside, bottles and jars line the walls and displays on wooden cabinets are neatly arranged. Take a moment to notice the sign at the entrance, which states that human shoppers are welcome, but they enter at their own risk.

深入瞭解
評論

無疆之界:風起雲湧的全球事實查核運動

23/9/2019

評論

 
圖片
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製作的德國總理梅克爾合成照,一度被當成真實照片,在網路流傳。圖片來源:明鏡週刊
過去幾年,「事實查核」(Fact-checking)已經發展為一場跨國性的草根運動。這個仍很年輕的新興專業,因為國情、組織背景等因素,在各國發展出不同的樣貌與影響力,並不斷地衝擊傳統界線。一股吸納多領域專業、追求準確與公正的強勁勢力正在全球蓬勃發展。
 
美國杜克大學記者實驗室的統計顯示,從2018年2月以來,全球事實查核機構在全球60多個國家裡大幅增加26%至188家。其中以亞洲最為迅猛,一年就增加了13個事實查核機構,當中有六家在印度。於2018年7月31日成立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在這波行列之中。

​面對這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助理教授盧卡斯・葛瑞夫(Lucas Graves)試圖透過其得獎論文〈無疆之界:全球事實查核運動的制度性根源地圖〉(Boundaries Not Drawn: Mapping the institutional roots of the global fact-checking movement),探索事實查核運動的現況與現象。

深入瞭解
評論

德國裸體文化FKK

18/9/2019

評論

 
圖片
波羅的海海灘。何蕙安/攝影
​刺眼的太陽與純白的沙灘讓我幾乎睜不開眼睛。我睡眼惺忪,全身發癢。頂著一頭亂髮,我正掙扎地從睡袋中脫身。瞇著眼,我看見前方有一顆白晃晃的屁股。
 
這理應是一趟浪漫的旅行。前一晚,我們把睡袋固定在腳踏車上,牽著單車坐上火車,然後穿過野草與月光、騎了好長一段路,來到了波羅的海其中一段海灘,準備伴著浪潮聲、沉睡在星光之下。
 
但美好的畫面只存於想像。千萬隻小飛蚊整夜繞著我的耳邊盤旋,海浪聲成為遙遠的背景音。我一夜煩躁,不記得什麼時候終於昏睡過去。只知道,當我隔日在炙熱沙地上萬般痛苦地睜開眼,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德國爺爺的屁股。
 
五年前,那是我與德國FKK(Freikörperkultur,解放身體文化 )的第一次接觸。

深入瞭解
評論

綠黨崛起 無速限高速公路的終結?

26/8/2019

評論

 
圖片
德國高速公路因為大量的修護與擴建工程,時常出現塞車(2017年平均每天塞車4000公里)。當德國駕駛在高速公路遇上塞車,依規定需開向兩邊,空出中間通道以供救護車等救援車輛通過。何蕙安/攝影
我不知道這樣的比喻是否恰當。但有點像是美國的槍枝、日本的捕鯨,每個國家都有一些在外人眼裡不知所以然的光榮傳統,甚至是內部的人都為此意見分歧。在德國,那就是無速限高速公路。​
​
時間推回今年5月底,當我聽到Markus的回答,我就知道有點不對勁了。
 
那是歐盟議會選舉的前幾天,我隨口問他要支持誰。
 
事實上,在那一週前,當我們開在高速公路上,我也問了同樣的問題。回答問題一向很謹慎的他顯然還有些猶豫不決,直說自己還沒有研究各黨政見。但我知道他長期以來是自由民主黨的支持者--他們追求市場自由、數位化,很合Markus的口味,在過去幾年一向受到他的青睞。
 
「大概也是自民黨吧。」Markus當時如是說。
 
沒想到,只不過短短一週,就在選舉前夕,我眼中近乎頑固、不是那麼容易改變自己的想法的Markus給我了不同答案。「我要投給綠黨。」他說。

深入瞭解
評論

從電影認識我的家鄉

8/8/2019

評論

 
圖片
照片/ Impression x Taiwan
​她們都是初來乍到的外國人——一個待了兩年、另一個一年前才來到柏林。但王晶瑩與余亭緯在這個還有些陌生、沒有太多朋友的異鄉打造了一個影展,背後是熱切介紹自己文化的渴望。
 
伯朗罐裝咖啡、噶瑪蘭威士忌、蔥花麵包、奶油小西點,組成了隱身在哈克市場獨特庭院內的柏林台灣影展的一部分。5月5日至6月16日,六部台灣當代電影在此輪番上演,從傳統技藝、殖民歷史、性別議題與自然保育等面向講述台灣故事,吸引近700名觀眾到場。
 
是因為台灣社群太小嗎?在這個擁有世界三大藝術影展之一、對於異國文化充滿興趣的國度,台灣電影卻少有機會大放異彩。在法蘭克福與漢堡,日本、韓國與東亞影展已舉行多年且頗具規模,台灣電影卻僅在各地台灣協會安排下零星播放。
 
2018年,一群台灣留學生於東柏林舉辦了第一屆「島嶼故事在台灣」影展,理應是好的開端。不料,因為主要成員先後回台、或忙於課業,使2019年影展出現青黃不接的窘境。
 
王晶瑩與余亭緯都是首屆台灣影展的志工。兩人沒有想到,會在日後挑起籌辦電影節的重擔。

深入瞭解
評論

法國婚禮實錄

1/8/2019

評論

 
圖片
法國人信仰的自由平等博愛,也體現在對婚姻的期待。何蕙安/攝影
時間快到了。Dominique披上了紅白藍的肩帶,顏色與法國國旗排列相反。
 
這個地點他很熟悉,里昂第三區市政廳。過去12年,作為第三區區議員的工作之一,他幾乎每兩個月就會在這邊為新人證婚。
 
一場半小時,一天十場。
 
但今天的這場很特別,台下坐的都是至親好友。他站在歷史悠久的壁畫前(如果氣氛輕鬆的話,他會問賓客,能不能找到畫裡的兩隻鳥),坐在第一排的太太對著他微笑。

深入瞭解
評論

漁網新風華 Fishing Nets As Art

31/7/2019

評論

 
圖片
Photo/ Joana Schneider
德國藝術家Joana Schneider使用老舊的漁網創作,以精細的工藝揉合塑膠尼龍材料的粗糙感,將紡織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透過這些作品,Schneider想與世人分享她所看到的、隱藏在日常勞動工作之下的美麗。

Artist Joana Schneider originally hails from Germany. She incorporates old fishing nets into her works and with refined artisanal techniques highlights their coarseness. Through her works, Schneider shares what she sees, the beauty that is hidden in daily labor.

深入瞭解
評論

慢時尚伸展台

1/7/2019

評論

 
圖片
照片:Chris Dijksterhuis 版權:De KLOFFIE Markt
​Freya Roski 14歲就開始蒐集二手的設計師款服飾與古董衣物,包括香奈兒與路易威登。她通常不會真的穿上它們。在她眼裡,那是擁抱這些美麗衣物的歷史的方式,一個情感傳承。例如她不會忘記,當她找到《Vogue》巴黎前總編輯卡琳洛菲德 (Carine Roitfeld)走秀穿的那件浪凡超高肩夾克時,那久久不能自已的激動。
 
一個女孩如何負擔得起這些名牌服飾的收藏?其實不貴,Freya說,當時根本沒有人想要二手衣物。那些品質精良的名牌僅管高貴,但一旦被使用過,價值劇跌——至少在她開始蒐集的那個年代是這樣的。大家都不喜歡舊東西。金融危機前,她從一位先生那邊收購了好幾個香奈兒包包,都是太太不要的。
 
在很小的時候,Freya就有意識地選擇高質感與古董衣物;成人後,面對快時尚品牌的風起雲湧,她更是從骨子裡的反感,「一進到H&M,就覺得全身不對勁。」
 
「我想,慢時尚(Slow Fashion) 一直在我的DNA裡。」Freya Roski,來自德國博登湖畔小城Überlingen,現在在荷蘭打造二手潮衣市場De KLOFFIE Markt的德國女孩說。

深入瞭解
評論
<<上一步

    作者

    何蕙安,1985年生。
    前經濟日報法務與兩岸記者、特派員。過去五年的生活主要往來首爾與柏林兩地。現與先生定居柏林
    。
    Hui-An HO was a journalist and a China correspondent for Economic Daily News with a focus on law, China and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trade relations. She had traveled frequently between Seoul and Berlin in the past five years and has settled down in Berlin with her husband.​

    Check it out

    何蕙安 @ 想想論壇
    何蕙安 @ 經濟日報《島嶼之外》

    台德駕駛養成制度專題 @ CROSSING

    Theme

    全部
    Fact Checking
    Fact-Checking
    Inflight Magazine
    交通與駕照制度
    台灣
    德國
    柏林
    法國
    波蘭
    難民
    韓國
    飲食文化

    時間軸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十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九月 2015
    四月 2015
    十二月 2014
    十一月 2014

    RSS 訂閱

    版權聲明

    如欲轉載本網站內容,請註明出處。​
    如為商業用途或合理範圍外的使用,應取得著作權人的授權。

    創用 CC 授權條款